蔡磊,副教授,民俗學博士。1997年畢業于華中師范大學中文系,獲文學學士學位;2005年畢業于武漢大學社會學系,獲民俗學碩士學位;2009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研究所,獲民俗學博士學位。2014年完成武漢大學歷史學院博士后研究工作。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擔任美國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訪問學者。主要研究方向為民俗學、鄉村研究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。
發表著作和論文:
蔡磊:《勞作模式與村落共同體——一個華北荊編專業村的考察》,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,2015年8月。
蔡磊:《清明祭祖與宗族共同體的延續——以鄂東浠水C氏宗族為例》,《學術界》,2015年第11期。
蔡磊:《勞作模式:生產民俗研究的新視域》,《學海》,2014年第4期。
蔡磊:《日常生活、共同體與民間手工技藝傳承》,《中南民族大學學報》(人文社會科學版),2014年第5期。
蔡磊:《非物質文化遺產價值特征與保護原則》,《理論與改革》,2014年第5期。
蔡磊:《民俗學視野下的生計研究——論勞作模式研究的緣起和意義》,香港樹仁大學經濟社會學文叢第四卷《經濟社會學與中國的多元經濟實踐》,2014年。
蔡磊: 《鄉村手工業與村落共同體》,香港樹仁大學經濟社會學文叢第三卷《經濟社會學與當代的經濟發展》,2014年。
蔡磊:《Folk Culture Writing in Context——On Iconic Culture Custom Annals》,《學術界》(英文版),2013年第11期。
蔡磊:《鄉土社會的手藝》,《北京民俗論叢》,2013年第一輯。
蔡磊:《傳統村落內聚性研究述評》,《黑龍江史志》,2013年第23期。
蔡磊:《勞作模式與村落共同體——京南沿村荊編考察》,《民俗研究》,2012年第6期。
蔡磊:《民俗志的學術定位和書寫》,《西北民族研究》,2009年第1期。
蔡磊:《民間手工藝的價值評判和意義解讀——房山沿村的荊編技藝考察》,《民俗文化普查與研究通訊》,2008年第2期,收錄于《20年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》,2008年。
蔡磊:《田野調查的歷程》,《江漢論壇》,2008年第6期。
蔡磊:《“民族志·民俗志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”綜述》,《民俗研究》,2007年第1期。
蔡磊:《服飾時尚中的文化變遷:以牛仔服與唐裝為例》,《湖北民族學院學報》,2005年第1期。
朱炳祥、蔡磊:《宗族在村治中的地位——周城白族村的田野調查》,《中南民族大學學報》,2005年第3期。
吳丹、蔡磊:《文化反哺與代際傳承模式的更新》,《文教資料》,2005年第28期。
蔡磊:《儀式中的象征與結構——以周城誕生禮為例》,《中華文化論壇》,2004年第4期。
蔡磊:《宗族文化與鄉村社會發展》,《理論界》,2004年第6期。
蔡磊:《論“洋節”流行》,《重慶工商大學學報(社會科學版)》,2004年第6期。
蔡磊:《空間距離、情感、利益——影響差序格局的三角》,《湖南社會科學》,2004年第8期。
蔡磊:《略談民間文藝中的諧音》,《江漢論壇》,2004年第12期。
主要教授課程:
民俗學概論
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專題
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社會發展
民間信仰與中國社會
質性研究方法
主持科研項目:
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“鄉村手工業與村落共同體”(11YJC840002)。
第49期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“筐業、市場與村落共同體變遷”(201104911207)。
武漢大學自主科研項目“近代以來市場體系與村落共同體的變遷”,2010年立項。
參與科研項目:
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“中國節日志·清明節”(JRZ2011011)。
國家社科基金項目“民俗文化遺產保護與社會發展研究”(05BSH030)。
國家社科基金項目“村民自治與宗族關系研究——摩哈咀彝族村、周城白族村、撈車土家族村、平峰漢族村、惠安大岞村的個案調查”(02BSH011)。
武漢大學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項目“質性研究方法”,2013年立項。
武漢大學70后學者學術團隊“城市發展與社會管理創新”,2013年立項。
獲得獎勵:
論文《勞作模式與村落共同體——京南沿村荊編考察》獲武漢大學第十三屆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,2014年8月。
指導論文《民間社會工作服務機構認同困境研究——以無國界社工湖北慈寧服務處為例》獲湖北省優秀學士學位論文獎,2011年12月。
聯系方式:
郵箱:cailei0617@163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