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社會學院夏柱智副教授新著《亦城亦鄉: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突圍》出版(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,2022年)。該書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策劃的“重新發現中國”系列田野著作的一本,延續叢書對中國農村的關注,該書力圖呈現對中國城鄉關系的思考。
《亦城亦鄉》匯編了過去數年作者田野調查過程中撰寫的隨筆。一共分為七篇,分別關注了:中國的城市化、小農體系、農民工群體、工業化農村、鄉村治理模式、鄉村振興、土地制度改革。關注的主題特別廣泛,又緊緊扣住了城市化進程中的鄉村社會結構巨變這個主題。
這本書出版的背景是中國鄉村在過去20年經歷劇烈的社會變遷,城市化成為鄉村社會變遷的主要動力,城鎮化率每年增加1個多百分點,到2020年,七普數據顯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近64%,城市化背景下,農業、農村和農民不斷“現代化”。延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的轉型特征,社會結構變遷亦呈現出“城鄉互構”、“亦城亦鄉”的特征,處于過渡時期。中國是一個人口規模特別巨大的國家,這決定了這一過渡時期還要延續較長時間,要有歷史耐心。
在城市化進程中,鄉村并非完全被動的一方,而是敏銳地抓住現代化變革的機遇,主動突圍。在農業方面,該書著重關注了“小農戶”。小農戶依然是我國農業經營的主要主體,小農戶主導的農業也可以銜接現代農業,農業機械化、水利化和化學化,甚至出現了信息化的特征。農業現代化并不是規模農業的特征。在農村方面,農村人財物雖然不斷外流進入城市,鄉村依然并沒有絕對“空心化”,發達地區的鄉村和城市融為一體,欠發達地區鄉村也被農民看重,作為城市化的退路。國家資源下鄉和有效治理,遏制了農村衰敗,增加了農村的吸引力。在農民方面,該書重點關注了農民工群體,農民依靠外出務工不斷提高收入、部分獲得了進城的資本,加快融入城鎮,成為“新市民”。同時能夠依靠農業農村獲得基本的生計資源,形成半工半耕的生計模式,這比早先現代化的西方國家的城市化進程的農民的境遇要好得多。
該書還關注了中國鄉村的體制特征及其優勢。中國“三農”的巨變及取得的成就,和中國特色的“保護型”城鄉關系有關,和新中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國家治理體系有關。中國國家和農民的關系完全不同于西方理想的“國家-社會”的二元對立關系,而是呈現出緊密互動的保護關系。國家政權是弱勢農民在進入市場中的組織者、保護者。新世紀以來,國家開始實行工業反哺農業、城市支持農村,向鄉村輸入大量資源,助力新農村建設、鄉村振興。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總的邏輯并不是完全的市場化、自由化,而是保持穩定,堅持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,維護農民的根本利益是根本目標。
夏柱智副教授長期從事田野調查,近年來主要關注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社會變遷和農村體制變革,聚焦農民工、小農戶和農村“中堅農民”等社會群體,在《中國社會科學》等期刊發表了數十篇學術論文。這次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隨筆集《亦城亦鄉》,以較為生動的文字和資料記錄了田野調查和學術研究的真實歷程,不失為另一種風格的學術呈現。
(供稿:李小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