畢業設計(論文)題目 |
學號 |
姓名 |
專業 |
指導教師 |
|
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路徑研究——以J市H村為例 |
2015300110004 |
顧文明 |
社會學 |
賀雪峰 |
|
社會轉型背景下的“主動單身”與其支持機制——基于湖北省某城鎮社區的考察 |
2016300110002 |
廖蕾蕾 |
社會學 |
李向振 |
|
網絡時代下亞文化的衍生與身份建構和自我認知—以B站為例 |
2016300110033 |
李佳浩 |
社會學 |
周雄兵 |
|
基于貪心算法與仿生算法的情感計算研究––以社交媒體Twitter數據為例 |
2016300110038 |
麥浩然 |
社會學 |
龔為綱 |
|
國家在江渚漁火之上 |
2016300360020 |
胡煌 |
社會學 |
劉暢 |
|
城鎮化背景下農村老年婦女的勞動參與研究 |
2017300110001 |
宮遠莉 |
社會學 |
夏柱智 |
|
基層治理中的“變通”現象研究——基于Y村的調查 |
2017300110002 |
陳予嫣 |
社會學 |
伍麟 |
|
工作-家庭雙重視域下女性外賣騎手的角色策略和身份認同 |
2017300110003 |
陳雨琪 |
社會學 |
劉婷婷 |
|
基于大數據的歐美民粹主義研究——話語分析的視角 |
2017300110004 |
田聰 |
社會學 |
龔為綱 |
|
鄉村振興的“最后一公里”困境——以武漢市郊村莊為例 |
2017300110005 |
張曉亞 |
社會學 |
桂曉偉 |
|
八十年代以來口語詩發生學的文學社會學研究 |
2017300110006 |
鄧漢清 |
社會學 |
賀雪峰 |
|
集市經濟中的熟人社會——以贛州市安泰鄉為例 |
2017300110007 |
謝敏 |
社會學 |
張楊波 |
|
明星流量的社會學分析 |
2017300110008 |
程佳輝 |
社會學 |
胡翼鵬 |
|
小組自治與村莊公共秩序維持——以湖南省W村為例 |
2017300110009 |
李淼東 |
社會學 |
桂華 |
|
網絡亞文化群體的塑造與傳承——以“帝國文化的興衰過程分析”為例 |
2017300110011 |
張同嵩 |
社會學 |
仇葉 |
|
在新媒體時代傳統文藝的現實意義——以“德云社”的躥紅為例 |
2017300110013 |
杜穎 |
社會學 |
李向振 |
|
跨國婚姻婦女適應與融入——以若干在華緬籍婦女個案為例 |
2017300110014 |
施翔 |
社會學 |
王德福 |
|
留與拉——農村產業發展中的人才問題研究 |
2017300110016 |
李天浩 |
社會學 |
劉燕舞 |
|
大學生焦慮問題及對策研究——基于社會支持的視角 |
2017300110019 |
劉文宗 |
社會學 |
陳昫 |
|
農村留守婦女的社會支持研究——基于湖北省Q村的調查 |
2017300110020 |
張淵琛 |
社會學 |
楊華 |
|
參與式治理視角下的產業扶貧研究——基于湖北P村的調研 |
2017300110021 |
王蕾 |
社會學 |
慈勤英 |
|
家庭經濟背景對勞動者工作價值觀的影響 |
2017300110023 |
成佳慧 |
社會學 |
梁櫻 |
|
脫貧攻堅背景下的村莊“多軌治理”現象研究 |
2017300110024 |
劉子琦 |
社會學 |
呂德文 |
|
以本主廟為紐帶的少數民族村寨地方認同的研究——大理白族X村為例 |
2017300110026 |
寸子欽 |
社會學 |
李翠玲 |
|
走進公共領域的家庭暴力——新媒體建構對外網絡群體意識的影響 |
2017300110027 |
葉子揚 |
社會學 |
柳莉 |
|
女性地位上升了嗎?——社會性別視角下的彩禮文化研究 |
2017300110028 |
王曉軻 |
社會學 |
楊敏 |
|
情感消費與資本操縱:偶像養成類選秀節目的粉絲集資行為分析 |
2017300110030 |
覃釗凌 |
社會學 |
楊敏 |
|
疫情防控視域下的大學生日常生活建構 |
2017300110031 |
徐浩 |
社會學 |
陳昫 |
|
服務型政府如何落地——基于湖北D街道的田野調查 |
2017300110032 |
王鑫怡 |
社會學 |
桂華 |
|
社會性別視角下的男大學生“容貌焦慮”現象研究 |
2017300110034 |
郭楊汗青 |
社會學 |
李翠玲 |
|
平臺與內容并置:社交平臺對外傳播如何可能——以李子柒視頻為例 |
2017300110035 |
胡林茵茵 |
社會學 |
仇葉 |
|
小城公交:為何總是“空車”上路? |
2017300110037 |
邱思悅 |
社會學 |
呂德文 |
|
并家婚與新聯合家庭結構分析——以s市c縣地區為例 |
2017300110038 |
徐疏影 |
社會學 |
楊華 |
|
疫情背景下輿情影響力的分主體分析——以黃石某超市“天價罰款”事件為例 |
2017300110039 |
陳越 |
社會學 |
王德福 |
|
城鎮化進程中的農村啃老現象——基于S村的調查 |
2017300110040 |
李湘梅 |
社會學 |
桂華 |
|
高校貧困生在校園場域內的行為規范探究—社會資本的視角 |
2017300110041 |
范昂 |
社會學 |
周長城 |
|
落腳城市—近郊區農村青年城市化的實踐機制 |
2017300110042 |
蘇嘉燁 |
社會學 |
夏柱智 |
|
大學生群體疾病風險認知的影響因素研究——以新冠疫情為例 |
2017300110043 |
王思誠 |
社會學 |
羅教講 |
|
廣東醒獅文化的當代傳承研究——以廣州M村為例 |
2017300110044 |
錢俐利 |
社會學 |
蔡磊 |
|
基層活力的發揮與鄉村治理的新發展——以B市P區Y村為例 |
2017300110045 |
張思涵 |
社會學 |
崔應令 |
|
農村日常休閑活動的人際關系建構——以打麻將活動為例 |
2017300110046 |
馮雨 |
社會學 |
夏昌奇 |
|
作者、文本與讀者:主體論視角下吳景超《唐人街》的再解讀 |
2017300110047 |
趙林麗 |
社會學 |
崔應令 |
|
農村地區多子家庭的養老困境——以湖南省S村為例 |
2017300110048 |
謝詠 |
社會學 |
伍麟 |
|
公益組織參與鄉村教育發展的模式與效果——以武昌區種太陽社會發展與創新中心為例 |
2017301120052 |
張博聞 |
社會學 |
劉燕舞 |
|
基于社交媒體大數據的國家形象研究——以Twitter2009年數據為例 |
2017310110036 |
周琬婷 |
社會學 |
梅紅 |
|
微博話語互動下女權主義的建構過程——就楊笠事件的分析 |
2017300110022 |
袁珍 |
社會工作 |
慈勤英 |
|
自發性團體在現代精神科醫療體系漏洞下的功能與作用——以W市某一級醫院精神衛生中心某病房為例 |
2017300950019 |
溫雯 |
社會工作 |
劉暢 |
|
獨居老人的幸福感研究——以澳門W社區為例 |
2017310110033 |
張志豪 |
社會工作 |
郁之虹 |